P>点评王春燕《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 作者:俞东江
]
这是浙江金华王春燕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中的教学实录,抛开精读课还是略读课的话题,纯粹从阅读课的角度谈谈我对此课的一些看法。
点评王春燕《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 点评:俞东江(蓝色) 小语人生(红色)
上课。
师: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东江:课前就可以把课题板书好了。)
师:声音能不能不这么软啊?
生再读。
(俗!)
师: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有预习的吗?
生:我读了几遍课文。
生:标上拼音,划出不懂的句子,断句。
(既然学生课前已读了几遍课文,为何不让谈谈收获、体会、疑问什么的呢?教案中有“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的说法,为何不了解学生记录了些什么呢?不是说要“顺学而导”吗?)
(东江:大赛不是要求不能布置预习的吗?这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预习?)
师:阅读提示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
(好啊,就让学生说说呀,然而没有,教师打出了“阅读提示”。)
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东江:这两个问题是围绕“写什么”来提的,而且,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由此可见,“写什么”在阅读课中也是需要的。)
(生浏览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这里花了些时间让学生看书,为后面的交流打基础。)
师: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生读文中句子。)
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
生:……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具体点。
生:跳进去,又能出来。
师:读完这里,这时候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勇敢。
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东江:一心为公,好像不对吧。)
生:勇敢,有自信。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东江:难得在公开课中听到老师说“是怎样写的”!)
(生自由读。)
师:读书姿势好声音也好,哪一句写石猴?
(怎样组织交流的呢?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交流。交流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好像是要学生找出一句话,准备围绕这句话做些文章。)
生: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句子,生读。)
师:读这样的句子,仿佛看到什么?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师:读出快乐和自由。
(生读。)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东江:从内容到形式。)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
(东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遣词造句的“秘密”啊,急着出示,那还叫“秘密”?)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
(东江:先让学生读一读啊,干吗急着说“节奏”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活跃,怎么读?
(生读。)
师:有进步。
师:谁能让声音跳起来动起来?
(生读。)
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
(生读。)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齐读。)
师: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跳起来,动起来了。
(教师是要学生读得“跳起来”。)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东江:学生还没交流,教师就把句子出示了,担心学生发现不了?)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
生:亲戚朋友。
师:有一个“虫”,知道是什么吗?是蛇。
(东江:这里的“虫”是蛇吗?《景阳冈》中有“大虫”一词,那里的“大虫”指老虎,那么《猴王出世》中的“狼虫”也许指的是狼和虎,并非蛇。)
师:谁来读读?
(生读。)
(教师是要学生找到排比句,并感受排比句的妙处。)
(东江:学生还没找,老师就出示了排比句。)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东江:是学生交流后出示的,还是交流前就出示了?)
(生读)
师: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东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对子”?学生几乎没有发现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就马上给学生“铺路”了。)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东江:夜对朝,宿对游,这就是感觉?不知是什么感觉?)
生:读(鼓掌。)
(教师是要让学生知道排比中还有对偶。)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
(生读。)
师:谁能读读,自告奋勇也行。
(生读。)
师: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
(东江:此处朗读技巧的传授,我认为是有必要的。朗读的确是需要技巧的。)
生读(鼓掌。)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
(生接读。)
(听了录音,读得的确不错。)
(东江:我认为此处还缺一个环节,为什么能读出跳跃的味道?那是因为这段文字有跳跃感,有节奏美。朗读尽管是需要技巧的,但是如果这段文字写得不好,我们也很难读出跳跃感的。在品味朗读之美的同时,不要忘了品味文字之美。)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
(生写批注。)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生:活泼可爱。
生:活灵活现。
生:有亲和力。
生:友善。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顽皮可爱),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让学生写批注,学生写得如何,并未点评,教师还是拿出自己的“顽皮可爱”。)
(东江:其实,老师不一定要用自己的批注来板书,完全可以从学生交流的批注中选一个最为恰当的板书出来,或者直接让那个学生来板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激励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东江:“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不知学生是否听得懂?怎样才算是“高度融合”呢?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经典?)
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写下来,待会儿我们交流。
(东江:学生是否明白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怎样写的”是由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来决定的?后面交流的批注是否就是对语言“节奏”和“韵律”的体会?)
(学生自学。)
(这里又花了些时间让学生看书。)
师:同桌可以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学生交流。)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这一句:我等便拜他为王……首先,我感觉到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再加上“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句子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东江:只交流了一个学生,老师马上就带着学生“转移方向”了,明显的“牵”,把学生带到老师预设的“套”里。)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男孩子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生: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东江:老师应该再点拨一下,你是怎么从猴子的语言中体会到这一点的?要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引导和点拨学生。)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读。)
(东江:连续两个“我进去”,也值得一品。作者为什么要用上两个“我进去”呢?这比换成“我进去吧”更能体现出语言的味道。)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建议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读。)
师:就读石猴的话,
(生读。)
师:再来读,可以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齐读。)
(东江:课文中连续出现了好几次“重复”,是很值得玩味的,可惜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了读。“怎么写”的味道还不够浓。)
(交流——点拨——品读——交流……应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不错,但对学生还是不够放手。)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又一次写批注。如果前面结合对学生批注的点评指导一下写批注的方法,这里可能会写得更好。)
生: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
生:勇敢。
师:王老师也写了。(板书:敢作敢为)
(和前面一样,学生写得如何,并未点评,教师拿出了自己的“敢作敢为”。)
(东江:当学生的批注不到位的时候,老师拿出自己的“批注”是可以的。学生的批注也是教学的资源,教师没有用好它。毕竟,老师的批注是预先写好了的,学生的批注才是现场生成的。)
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想上了这节课,大家一定发现了,读经典一定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
(东江:老师又把学生该说的话说进去了。)
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东江:出示这段话好像是出示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有点做作。)
生齐读。
(这个环节显得时间较仓促,不过这也很正常,时间安排“恰到好处”毕竟不易做到。因此我们不必苛求。)
下课。
(东江:语文课也需要“写什么”,这堂课中当然也有不少关于“写什么”的环节。“怎么写”更是语文课要追求的,但要解决“怎么写”的确很难,本节课的办法也无非是说说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以及遣词造句这些品析语言的基本方式,我并不觉得本课的设计有多大的“突破”,只是在教学语言中多次强调了“怎么写”,当然,语文老师的确需要有这样的“语文意识”,把“怎么写”提到一个人人都能看得到的高度。但阅读课中总是一味地强调“怎么写”,这种“暴露式”的教学方式,生命力也是不强的。倘若在我们的阅读课中能够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那才是阅读教学的高境界。)